科字〔2024〕94号
校内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关于联合发布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指南并开展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外人文交流和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政策指导下,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围绕研究院核心工作内容,采用“行业+国别”的研究模式开展本行业的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为中国智能制造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化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价值、可转化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支撑。
二、课题指南
(一)中国智造领域人文精神研究
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制造业从“世界工厂”向科技创新高地转型,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在产能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文精神探究,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研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和方案。挖掘、培育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文精神内涵,加强学生人文交流理念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推动国际产能更加有效地合作共赢。构建智造领域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制造产业国际化发展规划制定,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目标整合校企合作经典案例,打造“专业+人文”品牌建设工程,创新工业文化发展利用模式,实现制造产业、企业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领域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专业+人文”“技术+中文”研究
校企合作文化涵盖历史、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展现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申请者可围绕国际国内的校企合作情况,以对比研究、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国内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研究、国外企业文化和国别教育体系研究、“专业+人文”教育实践研究、“技术+中文”职业教育出海路径研究、“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话语重塑研究等,揭示校企合作文化在中外人文交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外人文交流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促进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三)行业企业境外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中外人文交流地主阵地,而中国制造走出去在促进相关国家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具有重要作用。申请者可围绕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国内相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研究、“一带一路”智能制造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工业文化产品创新的机制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后工业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业产品会展推广合作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厂开放日活动比较研究等主题开展研究。
申报人员可根据以上三个选题方向,自行设计题目进行课题申报。
三、课题申请人条件
(一)遵纪守法,具有独立开展和组织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请人应为我校在编在岗人员,同一申请人最多主持一项课题。
(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课题申请人,应具有两位所申报课题领域的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否则课题申请无效。
四、课题研究周期、类别及经费
2024年度课题项目立项数量不超过40项,其中重点课题4项,每个课题资助金额5000元,一般课题15项,每个课题资助金额2000元,自筹课题21项。研究周期为自课题立项公告发布起1年。
五、申报程序
(一)材料填报。课题申请人填写《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4年度专项课题立项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4年度专项课题论证活页》(以下简称《论证活页》)。
(二)材料报送。课题申请人填写完成《申请书》和《论证活页》,A4纸双面打印,各一式四份并装订成册。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员汇总纸质及电子版资申报资料,于12月13日前交至科研处简杨扬。
电子版本《申请书》命名格式:2024年度课题+申请人姓名+课题名称。电子版本《论证活页》命名格式:2024年度课题论证活页+申请人姓名+课题名称。
六、申报要求与结题要求
课题申请人需要遵守学术诚信,如实填写有关信息,申请书内容不得抄袭。
结题需递交1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