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科研 搜索 吉利学院官网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联系我们
科研动态
科研平台
政策制度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下载专区
管理系统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关于申报2025年度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项目的通知

发表于:2025-02-25 来源:

校内各单位:

为推动西南民间非遗的体系建设,更好繁荣中国学术,2025年度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项目发布与申报组织工作。现将校内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研究课题须切合《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2025年度课题指南》(附件1)以西南民间非遗项目、巴蜀文化及藏羌彝文化研究为主,鼓励申请人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课题指南》只明确研究主题、范围和方向,申请人不得将选题直接作为申报题目。课题名称表述要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等对待。

(二)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式受聘于境内高等学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含港澳台研究人员);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三)项目主持人需满足以下条件:党政机关干部需为科级及以上,科研人员需助教及以上,一般社会人员需获县级及以上相关奖励或荣誉;在读博士一年级及以上可申请,需博士生导师签字并加盖二级学院公章;985、211高校在读硕士二年级及以上可申请,需硕士生导师签字并加盖二级学院公章。

课题组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二、项目类别及结项要求

本年度设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自筹项目四类。所有公开发表的成果都须在课题立项后开始计算。

(一)重点课题最终成果为:完整的非遗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一般课题、自筹课题最终成果可为下列类型之一:完整的非遗可视化知识图谱;非遗田野调查报告(含口述史实录文字整理稿与音像制品:音频需30分钟以上,视频需10分钟以上);在知网、万方、维普任一网站可检索的正式纸质期刊论文;获得区、县级及以上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咨政报告;刊登于市级主流媒体的文章(1000字及以上);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网络学术研究文章点击率15万+可直接结项。

(三)申请人同年度同批次只能申请一项中心项目;课题组成员同年度同批次最多参与两个中心项目申请;不得将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申报材料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1.申请人申请的研究课题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必须在申请材料中予以说明;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

2.曾经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市社科规划项目被终止未满3年或撤项未满5年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中心项目。

3.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基地项目。

4.立项后凡以中心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或者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时,应当标注“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度规划项目成果”字样。

三、项目管理

(一)立项课题须在2025年12月26日之前完成并提交中心申请结项,如有特殊情况需向中心提请延期结项。成果形式为专著的,可在立项后两年内完成(从批准立项之日起算)。一经获准立项,务必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执行。

(二)中心项目的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2000元,一般项目1000元。自筹项目由申请人自筹经费,委托项目一事一议,申请人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三)最终成果须同时明确标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乐山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及项目编号,研究成果归属两家中心。最终研究成果无论何种形式,都必须符合学术规范,所引材料须考订有据并注明出处,附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四、申报程序

请申请人于3月18日前,将《申请书》(附件2)和《活页》(附件3)电子文档(同时提交word版本和pdf版本)压缩打包,以学院为单位发送至简杨扬OA邮箱。同时,请申请人将纸质《申请书》和《活页》一式4份,A3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提交至科研处简杨扬。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简杨扬   联系电话:19934309828

办公地点:铭福楼313科研处

 

附件:1.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2025年度课题指南

2.2025年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课题申报书

3.2025年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课题论证书活页

 

 

 

                         科研处

                2025年2月25日